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考試題庫 > 每日一練 >
2024-07-31 17:43:25 來源: 中公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(wǎng)
1.荀子并未完全否認孔子的與“敏行”相對的“訥言”的觀點,而是對其進行適當?shù)呐。彼時儒家弟子大概一味固守成規(guī),將“訥言”加以絕對化,視為對一切論辯都加以回避和否定,以致在諸子之中逐漸喪失話語權(quán),而荀子清楚地認識到,如果不掌握話語權(quán),儒家學派終究要在此消彼長的百家爭鳴之中消亡。是故,荀子一方面高擎“君子必辯”大旗,鮮明地改革儒家學派的理論觀點,另一方面,他在堅持以仁言辯說的必要性的基礎上,也承認“訥言”的合理性。從而在不完全否定師尊孔子觀點的基礎上,既“法先王,順禮義”,向旁門爭奪儒家話語權(quán),又團結(jié)本學派成員,達到“黨學者”的效果。
以下表述與文意不符的是:
A.孔子主張“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”
B.荀子堅決反對“訥言”,支持“君子必辯”
C.荀子認為一味“訥言”會使儒家喪失話語權(quán)
D.荀子對師尊孔子儒家學派的觀點進行了改革
2.非遺是活的文化載體,由于原本產(chǎn)生和延續(xù)的環(huán)境消失,一些傳承人手、腦、口中的非遺正悄然消失。同時,非遺傳承是一種活態(tài)的文化傳承,講究的是師徒間的口傳、手授、意會,甚至是一種親情關(guān)系的延伸;還崇尚小集體作坊制,注重相聚一堂共同參與的氛圍。因而,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很多非遺傳承的環(huán)境也在逐漸消失。并且,非遺傳承實行師徒制和作坊制,其對言傳身教的講求,也限制了傳承的受眾面,不利于非遺的推廣和傳承。
這段文字討論的核心問題是:
A.非遺傳承面臨種種困境
B.非遺傳承需尋找新形式
C.非遺傳承所具有的特征
D.非遺傳承或在當代斷層
3.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。民法是憲法精神的具體化,體系化的民法典則消弭了單行民事立法之間的疏漏、重復和沖突,充分保護了人們在社會中生存發(fā)展的民事權(quán)利,保證了民事司法的統(tǒng)一、公正、高效和權(quán)威,自然也賦予了國家治理能力在民間領域制度化、規(guī)范化、程序化的要求。
上述文字意在:
A.強調(diào)民法典與國家治理能力密切相關(guān)
B.闡釋民法典是法治最重要的邏輯起點
C.表明實施民法典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布局
D.揭示民法典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
1.【答案】B。中公解析:由“孔子的與‘敏行’相對的‘訥言’的觀點”可知,A項說法正確。由“荀子并未完全否認孔子的與‘敏行’相對的‘訥言’的觀點,而是對其進行適當?shù)呐?rdquo;“他在堅持以仁言辯說的必要性的基礎上,也承認‘訥言’的合理性”可知,B項的“堅決反對”說法錯誤。由“彼時儒家弟子大概一味固守成規(guī),將‘訥言’加以絕對化,視為對一切論辯都加以回避和否定,以致在諸子之中逐漸喪失話語權(quán),而荀子清楚地認識到,如果不掌握話語權(quán),儒家學派終究要在此消彼長的百家爭鳴之中消亡”可知,C項說法正確。由“荀子一方面高擎‘君子必辯’大旗,鮮明地改革儒家學派的理論觀點”可知,D項說法正確。故本題選B。
2.【答案】A。中公解析:文段是并列結(jié)構(gòu):首句指出由于產(chǎn)生和延續(xù)的環(huán)境消失,一些非遺正在消失;第二句、第三句話指出,社會的發(fā)展使非遺傳承所需要的環(huán)境逐漸消失;最后一句話指出非遺傳承的特點使得傳承的受眾面受限。文段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當前傳承非遺所面臨的困境,A項正確。C項為文段部分內(nèi)容,非重點。B項的“新形式”和D項的“或在當代斷層”屬于過度推斷。故本題選A。
3.【答案】A。中公解析:文段首先說明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;然后介紹民法典的一系列作用,并由此引出民法典賦予了國家治理能力在民間領域制度化、規(guī)范化、程序化的要求。由此可知,文段意在說明民法典有利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,與國家治理能力密切相關(guān)。A項表述與此一致。
B項錯誤,文段未提及“最重要的邏輯起點”,排除。
C項錯誤,文段未提及“制度布局”,排除。
D項錯誤,文段論述了民法典對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作用,未提及民法典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,排除。
故本題選A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(wǎng)友提供或網(wǎng)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